进入2018年以来,中日关系处于东北亚大的变局中。全球经济同步复苏,亚洲仍是世界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朝鲜半岛形势出现了积极变化,朝鲜领导人金正恩委员长访华、韩朝首脑实现会谈、美朝“金特会”在一波三折中如期举行,朝鲜半岛局势由一触即发向积极的方向转圜。但美国特朗普政府推行单边贸易保护主义政策,高调掀起贸易摩擦,有可能直接破坏全球经济复苏的趋势。美国对日本的钢铝制品加征25%的关税,日本则正式通知世界贸易组织,对美国采取报复措施。美国强势的关税保护主义政策所具有的破坏性促使中日韩三国就强化多边自由贸易体制及促进投资自由化达成一致。在此背景下,中日关系持续改善。随着中美两国贸易摩擦的急剧升级,作为美国盟国的日本难以独善其身,中日间业已存在的结构性矛盾短时间内恐难以得到彻底解决,未来仍存在着“乍暖还寒”的可能性。中日关系改善的机遇稍纵即逝,我们应抓住转暖之机,发挥中日民间外交的优势,直指人心,讲好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故事,为建立新型的中日关系夯实基础。
一、中日关系改善进入了新阶段
近两年中日之间进入了改善关系的窗口期。2017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45周年,2018年是《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40周年,这样特殊的氛围助推了中日关系“再正常化”,由日本“非法购岛”导致的中日关系“小冰河”期逐渐进入“小阳春”。尽管日本在东北亚安全领域长期致力于以遏制中国为目标的日美军事一体化进程,日美以应对“半岛有事、西南方向有事”为背景的联合作战计划仍在加紧推进。但因形势所迫,安倍政府不得不由俯瞰全球外交转向重视和改善邻国关系,提出中日两国“有责任把竞争转为协调”,淡化与中国的对立,重视与中国的合作。自2012年经历最困难的时期后,两国关系走出低谷,重回正轨。尽管中日关系向好的磨合过程仍不时出现一些杂音,但双方相向而行的努力正在成为两国关系近期的基本特征。
(一)日本社会开始正视和反思侵略历史
近一年日本媒体不断曝光“731”新闻,除了制作纪录片,经日本民间学者的努力,日本国立公文书馆首次公开了距二战日本投降半年前,“731驻华主力部队”的“留守名薄”。日本电视台播放了一部长约45分钟的《南京大屠杀2——检验历史修正主义》的纪录片。日本前首相福田康夫今年6月份来华期间访问了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向死难者献花并默哀。福田成为继海部俊树、村山富市、鸠山由纪夫之后的第四位访问该馆的日本前首相,同时呼吁日本人应该访问该馆并了解历史,向后世广泛告知史实是现代人的责任。这反映出日本社会正在回归理性,以史为鉴,反省过去的侵略历史。“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随着反思的逐渐广泛深入,这将汇成阻止战争再次发生的一股清流。
(二)安倍在台湾问题上表态低调谨慎
台湾问题是影响中日关系的重要因素,日台以小步慢跑的低调隐蔽方式持续加强双边政治、经济、文化关系。随着中日关系转暖,安倍在台湾问题上表现出了低调谨慎的态度,重申在台湾问题上,日方将继续遵循中日邦交正常化联合声明中确定的原则。李克强总理访日时,安倍提出“按照日中联合声明的规定,仅同台湾保持民间往来”。这一表态,比以往的遵守“一个中国”原则更加具体明确。听其言,观其行。今后随着中日关系的“再正常化”,这也将会成为约束日台关系偏轨发展的制约因素。
(三)重启中日各领域的对话机制
两国陆续开始恢复中断很长时间的政治、外交、经济、政党、议会、海洋事务等多种双边对话机制。主要包括:一是重启始建于1981年中断了九年的政府间文化交流协商会议机制,这是中日之间关系改善的重要风向标。双方签署了中日电影拍摄制作合作协议,为两国电影在双方国家上映创造基础。二是中日经济高层对话开始恢复,这是自2010年在北京举行最后一次对话以来的重新启动。三是恢复中日青年军官交流机制,这曾经是中日防务部门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四是恢复海洋事务高级磋商,签署了海空紧急联络机制,设立热线,避免擦枪走火,标示着两国已经进入了共建军事互信的进程。重新恢复这些交流对话机制对促进两国国民的相互理解,增进国民感情,消除互厌情绪,保障中日关系的发展起到支撑作用。
(四)中日关系“新起航”,高层互访频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