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口仙人岛,民间传说中“八仙过海”登岸之地。着眼于营口的开放眼界和平台,一期投资268亿元的中海石化(营口)700万吨/年DCC项目正在仙人岛经济开发区内紧张施工,项目达产后,将成为一个重量级的石化树脂生产基地。与它一起在此建设投资的,还有康辉石化、辽宁海化、加孚石化等一系列石化类企业。这些企业集聚形成的产业,不仅为营口经济助力,也为营口增添了“人脉”。
近年来,因营口开放而来的企业接踵而至,高速发展的产业集群让营口经济总量多年位居全省第四,经济增速位居全省第一。开放包容、优势凸显的港城吸引了众多有识之士,将天南海北的外地人汇聚于营口这个第二故乡,成为“营口天下人”。
开放活水栽好梧桐林
凭借地缘优势,早在1861年,营口便成为东北第一个对外开放的通商口岸,100多年后的今天,这个东北腹地最近的出海口,已连续多年位列全国十大沿海港口。如今,营口港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倡议,“营满欧”“营海欧”的陆续通航使得海铁联运总量在全国排名第一。
开放,营口的发展在这条道路上不断实现新跨越,如月之恒,如日之升。
2017年,营口成为辽宁自贸试验区三个片区之一,在营口人看来,这是又一次对外开放的重大机遇。面向世界,营口以打造“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为目标,突出自贸区政策创新、体制创新,探索形成了269项创新经验、63项典型案例,仅仅两年时间,营口自贸区已登记注册企业5493户,注册资本金达1435亿元人民币。作为开放另一翼的综保区,更是实现了当年申报、当年获批,在1年建设期内完成验收,封关运行揭牌即达到74.5%的入驻率。
与此同时,一条联通营口港与自贸区的疏港铁路正在规划建设中,即将构建起营口港城区相连,海陆空相通的对外开放大格局。开放这渠活水带给营口的,是众多产业项目的梧桐成林。
作为第一批来营的大项目,鞍钢股份鲅鱼圈钢铁公司已在营口落户11年。在营期间,他们不断调品升级,研发生产出的各类高精尖产品,广泛应用于国内外重大项目中,并在营口形成上下游产业链,实现高产值的同时更具价值。
百威啤酒、可口可乐、林虾集团水产养殖产业园、营口移动能源产业园等一批大企业、大项目的投产、在建,让营口快速发展的动力越来越足。2016年以来,营口共签约亿元以上项目447个,平均每年新建续建的亿元以上项目达265个。
与外来企业、项目共同奋进的是嘉晨集团、金龙集团等一批在本地崛起的民营企业。作为东北地区民营化程度最高、民营经济最活跃的城市,营口的民营经济已占到全市经济总量的近80%。
企业不断入驻,产业不断形成,营口量身打造了铝制品、钢铁及镁制品、石油化工、粮油食品饮料、以及物流和旅游产业的“四基地一中心”。去年,“四基地”产值达到1450亿元,3至5年后各项产值都将力争突破千亿元。
一棵棵产业梧桐树正拔地而起,一片产业梧桐林业已形成。
梧桐茂盛引得百鸟栖
发展大产业,最需要的是人。
作为全球第二、亚洲最大的工业铝挤压产品研发制造商,忠旺铝业在营口建设了该公司最大的生产基地,随着这个含金量十足的大项目而来的,是它的“用工潮”。
在一次营口市政府召开的人力资源开发引进工作新闻发布会上,营口忠旺铝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兰占雨一次性就提出人力资源缺口9100人。伴随着709亿元的总投资,忠旺铝业将在未来提供7至10万个就业岗位。
到辽西北招人、到吉林黑龙江招人、到全国各地招人,虽然坐拥一所本科院校、两所高职院校和16所中职院校,但营口每年仍有1万人以上的用工缺口。近年来,营口每年接收的大学毕业生都在8000名以上,每年新增登记实名制就业在两万人左右。
随着产业的形成,人口集聚效应凸显。据省统计局反馈数据显示,全市常住人口已比户籍人口多12万人,特别是从2010年到2017年8年间,城镇常住人口从142.9万增加到156.9万,城镇化率达到了64.34%。向南、向东,营口主城区面积不断扩大,商品房销售面积和销售额实现持续增长。
能聚人,更要能留住人。其中,营口良好的营商环境和城市精神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营口已经连续三年春节后召开营商环境建设千人大会。在积极构建“亲”“清”政商关系中,政府监管部门从管理员变成了服务员,从成立行政审批局实现“一枚印章管审批”,到帮扶项目的“妈妈式”服务,一系列政策优化和举措创新让服务效率提升了50%以上。三年来,营口累计新注册市场主体13.2万户,总数达到22.7万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