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1年,营口对外开埠,成为东北地区最早对外贸易的港口。彼时,舳舻相接的辽河码头作为东北第一大港,成为“装不完的上海,卸不完的营口”最有力的见证。
2017年,辽宁自由贸易试验区营口片区正式挂牌,成为营口市构建开放型经济发展的大舞台。此时,渤海东岸、辽河入海口,依港口而生的营口正勇立潮头,逐浪前行。
见证对外开放“营口模式”
日前,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做好自由贸易试验区第五批改革试点经验复制推广工作的通知》,在投资管理、贸易便利化、事中事后监管等三个方面,共18项改革试点经验将在全国复制推广。其中“实施船舶安全检查智能选船机制”便是营口片区首创举措。
2018年全市口岸完成货物吞吐量3.7亿吨,同比增长2%;集装箱吞吐量完成648.8万吨,同比增长3.4%。针对集装箱班轮“班期紧、停留短、装卸快”的特点,确保载运中欧班列货物船舶的安全和航线的畅通,海事主管机关加大扶持力度,加快通关效率,在辖区范围内运行了以“集装箱班轮监管白名单”为代表的风险分级管理制度,对安全管理体系、船龄、船舶安全检查等方面进行评估,实现了通关“零待时”。
“船舶安全检查智能选船机制”便是以《营口海事局集装箱班轮监管“白名单”机制》为基础,结合《营口海事局集装箱班轮分级管理评选办法》和《营口海事局集装箱班轮分级管理实施方案》,建立了辖区定线集装箱班轮数据库。
营口海事局、营口片区通过多次召开联席会议、专题研讨会,结合实地调研和数据分析的情况后,明确了船舶的参评范围和参评条件,成立评估工作组。通过评选的“白名单”船舶享有12项优惠待遇。据悉,目前已有5家航运企业的29艘船舶通过评审,平均船舶安全检查时间间隔从6个月提升至12个月,船舶几乎无需现场检查,优先靠离泊船舶200多艘次,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3000多万元。
通过该机制,营口海事局、营口片区也提升了事中事后监管的精准度和有效性,节约了执法成本,使得重服务、强管理、惠民生的企业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形成了良性竞争机制,为营口进一步打造优良的营商环境奠定了坚实基础。
据营口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辽宁自贸试验区营口片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张东介绍,接下来,营口片区将建立白名单动态调整机制,督促船企保持相关规范条件。强化现场监管力量,优化船舶现场执法资源配置,实施海陆辖区监管全覆盖,进一步实施诚信管理、分类监管、风险监管、联合惩戒、社会监督,建立以事中事后监管为重心的行业监管体制,不断提高监管效能。
挂牌两年来,营口举全市之力建设自贸试验区,在投资、贸易、金融制度等领域,共推出269条创新政策,形成78项典型案例,其中1项在全国复制推广,24项在全省复制推广,吸引了辽宁供销汉吉斯跨境冷链产业园、相益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年产340万吨玉米特强粉深加工、幸福人生物基新材料等一批优势项目纷纷落户。2018年11月,“辽宁自贸试验区营口片区以制度创新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的做法得到国务院办公厅的通报表扬。
在营口片区29.96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不仅见证着因地制宜的“营口创新”,还见证了对外开放的“营口速度”。
作为大连关区内唯一的综合保税区,营口综合保税区实现了当年申报、当年获批,并在1年建设期内完成验收,在全国综合保税区审批和验收的历史上首开先河。
自挂牌之初,营口片区便被赋予了“建设区域性国际物流中心,构建国际海铁联运大通道的重要枢纽”这一使命任务。今年4月,营口综合保税区的投入运营标志着营口拥有了外向型项目的集聚平台,具备了境内关外的开放高地和进出口的政策洼地。综合保税区特殊的区域属性决定了可将港口口岸功能前移,开展一站式报关、订舱、储运、中转集拼运输、装卸、保税贸易、加工保税等物流通关服务功能。这些功能将极大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和通关效率,吸引企业入驻,带动营口及周边区域的贸易种类和贸易规模的发展,必将促进营口市、辽宁省乃至东北地区面向东北亚的开放。
营口综合保税区以商贸物流为主导,以智能虚拟口岸为支撑,以贸易物流业集聚为支柱,致力于打造区域性国际物流中心及海铁联运大通道重要枢纽构建的新引擎。综保区将重点开展保税物流、保税加工、保税服务等业务。重点发展以镁、糖、粮食农产品、氧化铝等为主的大宗商品贸易,以货运船舶代理、航运金融保险、机船检验检测等为主的港航服务业,以日用高端消费品、特色工业产品等为主的加工展交易,以高端装备产能输出及高新技术产品材料引进等为主的双向投资,以跨境商、供应链管理、集拼中转等为主的保税仓储物流等业务。综保区还将重点培育以离岸金融、研发外包为主的离岸服务业,以安全装备、生物医药研发转化为主的科技服务业,以保税维修和大型装备设施出口为主的国际租货业等新型贸易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