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集二村第一个农贸市场——水沟头农贸市场。
国外友人参观胶东民俗文化博物馆。
颁发给本村村民的专属福利证。
1993年,村人均收入2000多元,率先实现小康村。
文/图 半岛客户端记者 邬明洋 柳静
小小水沟头,时代风向标。无论是搞村办企业和建市场持续带动数十年的经济奇迹,还是新建胶东民俗文化博物馆丰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无论是上世纪80年代的村办企业第一村,还是上世纪90年代远近闻名的“市场专业村”;无论是变“城中村”为“城中城”,还是率先实现小康村……都标记着在改革开放40年的浪潮中,水集二村日新月异的变化。
水集二村所在地原名“水沟头”,位于莱西市区中心,是典型的“城中村”,与水集一村、水集三村相邻。旧时的水沟头积贫积弱,改革开放后,水集二村党委坚持村干部既是管理者更是经营者的理念,总体谋划村庄的发展,在很短的时间里,旧水沟头就从一个贫穷小村庄,率先成为莱西的小康村,2017年村集体总资产达到3.6亿元。村庄也相继被授予“山东省文明村庄”、“山东省十大名村”、“青岛市百强村”、“青岛市先进基层党组织”、“青岛市文化产业先进村”等荣誉称号。
上篇:积累 村庄财富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一步步积累
“我们注重经济能人的选用,8名班子成员有4名在村办企业干过厂长,提升了村庄经济发展的人才实力。”水集二村党委书记姜殿平认为,始之不易的二村经济奇迹以及现在的村办市场长盛不衰,都与村两委一班人懂经济、善管理是分不开的。在改革开放40年的浪潮中,水集二村从村办企业到兴办市场再到股份制改造,二村的每一小步,都是改革的一大步,而且每一步都和时代进步的节拍吻合。在全体党员和广大村民的大力支持下,村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2017年村集体总资产达到3.6亿元,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3000余万元,人均纯收入21922元,基本达到村强民富目标。
党建成为引领村庄改革与发展的旗帜
“党的建设成为引领村庄改革与发展的旗帜,水集二村党建展览馆和荣誉室,充分体现了村庄的历史变迁。”姜殿平告诉半岛记者,他们建设了莱西首个村级党建展览馆和荣誉室,通过图片、文字、表格等直观的方式,将水集二村“支部引领、党员尽责、市场经营、群众幸福”的“党建+”工作模式进行展示。而在村党委的办公楼墙上悬挂着的一杆古秤,则时刻提醒党员干部天地之间有杆秤,那秤砣是老百姓,秤砣虽小压千斤,要永远把老百姓放在最重的位置上。凡上项目、建市场、旧城改造、网点开发等事关群众利益的事,均广泛征求村民的意见和建议,真正让村民当家作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水集二村管理体制几经变迁,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村公所、村人民政府到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从生产队到加入人民公社,从行政村到生产大队,从生产大队管理委员会到革命委员会,从党的核心领导小组到恢复大队党支部,从村党支部到村党委,是中国社会变革的缩影。“莱西会议是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史上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会议,对我们当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基层党建工作具有重要启示意义。”姜殿平介绍,1990年8月5日~10日,中央组织部、中央政策研究室、民政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在山东青岛莱西召开了全国村级组织建设工作座谈会,即莱西会议。莱西会议总结和推广了莱西市(原莱西县)加强以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组织配套建设的经验,从理论、政策和制度上,确立了以党支部为领导核心的村级组织建设工作格局。1990年,水集二村村党组织落实“莱西会议”精神,实现村民自治,成立了村民委员会,完善和加强了村务管理,村两委班子也一直团结稳定务实高效。
上世纪八十年代村企多达23个
“我可以说是二村改革开放40周年来变化的见证者,也见证了村办企业由兴盛到退出历史舞台的整个过程。”今年60岁的郭玉强是水集二村党委副书记,他回忆,改革开放刚开始的1978年,他外出参军,1983年他从部队回到村里,参与了水集二村第一批村办企业的创办。从部队回来后郭玉强直接参与了村里面粉厂的土建,当时除了买设备买原料的投资,土建施工一类的工作基本上是工人自己干的,挑水泥抗砖头,甚至是生铁粗管都是他们自己做的,把投资降到了最低,厂子建好后他就参与了面粉加工的工作。“面粉厂一共就投了10万的资金就建好了,虽然投入不大,但效益却很好,第一年就向村集体贡献了五六万的收入,还养活了快20名工人,这在当时是很了不得的。”郭玉强说他当时一年的工资收入有七八百块钱。面粉厂在当时的厂长现在的水集二村党委书记兼村主任姜殿平的带领下,从1983年建厂,1984年投入生产,1985年就为村里创收了五六万元,面粉厂经营期间效益好的时候每年能为村集体创收十多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