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6点30分,珲春国际客运站。国际客运班线司机任蓬勃正做着发车前的准备工作,今天的目的地是俄罗斯符拉迪沃斯托克。
这是任蓬勃在此工作的第16个年头。多年往返于中俄两国,几乎跑遍了俄罗斯的远东地区,见证了珲春口岸的巨大变化和中俄之间日益密切的往来。
“这十几年的变化特别大,班次从最初的四五天发一次车到现在每天30多班次,班线司机也从最初的10来个人发展到现在的30人,旅游旺季或节假日,还有买不到票的时候。”任蓬勃说。
一条班线,搭载的不仅是越来越频繁和密切的民间互动,更极大地活跃了两国经贸往来。
开放,让珲春这座封闭落后的边陲小城,从“口袋底儿”变身“口袋嘴儿”,找到了通向世界的窗口。
1983年,珲春用一车大豆“敲”开了朝鲜的国门,朝鲜用明太鱼作为回礼,以示友好;1984年,珲春的啤酒和前苏联的大马哈鱼干成为两国贸易活跃的起点。
上世纪九十年代,珲春对外开放的步伐不断加快。从珲春长岭子海关升格为珲春海关到图们江通海航行试航成功,从以珲春为核心建立跨国自由贸易区到国务院批准设立珲春边境经济合作区,从中俄(图们—马哈林诺)国际铁路图珲段贯通到保税仓库、跨国铁路的修建,珲春的开发开放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一路走来,开放赋予了珲春巨大的发展活力,作为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的“窗口”城市,珲春始终没有停下开发开放的步伐。
在珲春国际合作示范区口岸通关中心,报关员张海涛正在进行电脑录单的工作。从事报关工作27年,张海涛切身地感受到报关环境的变化。“过去办理报关事宜要跑至少三个地方,现在流程简化了,大大节约了时间。”张海涛回忆,刚入行时,每年经手的保管货物只有一两百票,现在每年能达到两三千票,货物品种也越来越多样。
数据显示,自上个世纪90年代初,珲春各口岸在出口货物总量上从4万多吨发展到现在的300多万吨,出入境人员由四五万人次增加到现在的90多万人次,进出口货物种类由当初单一的果蔬类、建材类发展到现在的海产品、汽车、木材、煤炭。口岸,已成为珲春对外通道的“大动脉”。
改革开放40年,珲春的发展战略始终着眼于世界经济格局新变化,充分发挥“临海、近朝、靠俄”的东北亚金三角优势,借港出海,陆海联运,跨国高铁,强势推进互联互通基础设施建设,寻出一把未来发展的“金钥匙”。
历经40年的发展,珲春形成了以中俄珲春公路口岸、珲春铁路口岸和中朝圈河公路口岸、沙坨子公路口岸为支撑点,以口岸通关中心为全方位保障的对外通道格局。依托周边优良海港优势,珲春相继开辟了中国珲春—俄罗斯扎鲁比诺港—韩国束草客货混装航线、中国珲春—俄罗斯扎鲁比诺港—日本新潟货运航线、中国珲春—俄罗斯扎鲁比诺港—韩国釜山铁海联运集装箱航线、中国珲春—邻国港口—中国上海(宁波)内贸货物跨境运输航线、中国珲春—俄罗斯扎鲁比诺港—俄罗斯萨哈林海产品运输航线和珲春—俄罗斯扎鲁比诺港—日本福井—日本直江津—日本富山新港铝制品货物运输航线……珲春正在奋力挺进“深海”,实现了多年来借港出海的梦想。
未来,珲春还将努力实现与长三角经济圈、珠三角经济圈、环渤海经济圈、环日本海经济圈的互联互通,真正实现大开发、大发展。
记者手记:
在中俄珲春口岸,来往于中俄两国之间的不只是一辆辆汽车,还有往返于两国的百姓。不少前往俄罗斯游玩的国人感叹通关的快捷便利,而俄罗斯游客也表达了对中国商品的物美价廉感到满意与喜爱。
开发开放,不仅带来经济发展的推动力,更为身处开发开放中的每一个普通人带来实实在在的利好。改革开放40年,珲春这座城市记录了许许多多发展的故事与变化,贸易中大到汽车、建材,小到果蔬、海鲜,从封闭落后到开发开放,珲春的日新月异,正在续写更多奋进发展的鲜活故事。